沉淀和淤积。

无法私用的好工具 - Orico充电巴士体验

首先感谢手机之家D总的投喂。其实我第一眼看到Orico充电巴士的时候,完全被它的外观吸引了。哪里管它的主要使用场景是什么机场、高铁枢纽,咖啡厅商场酒店,维修卖场爬梯餐厅。似乎他的造型就已经让我开始触发自己内心的「现实扭曲力场」:嗯,是的,这么漂亮的东西,收一个回家正好放手机啊喂,又收纳又解决了平时的充电问题啊。为什么是饭馆之类的公共场所才能用的?为什么人家的典型用户场景就没有一个发烧友的书桌上的必备摆件?我不听我不听!

到手之后,发现东西确实很美,特别是比起一般对于「公共设施」想象场景中的一些公有物件。高低对称的安放槽,整齐排列的USB口,左右对称的排风口...米白搭配灰色整体色调很舒服。





对于充电的核心功能,这台巴士毫不含糊,10口都能只能匹配设备功率,最大能干到5V 2.4A,达到了快充的标准。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基本充电速度符合预期,基本和原装充电配件充满电的时间长度不相上下。

但是实际在充电过程中有一些巴士现有设计存在的小问题,比如实际的走线由于没有固定的限制,所以虽然手机是分的一清二楚,但可能各自的充电线还是会在一起纠葛不清。

还有,放置隔槽整体都是通过塑料材质构成,并且是不带任何纹理的,偏光滑的那种塑料材质。这就导致了可能放在桌上你只要一碰充电巴士,上面的机器由于不防滑很可能滑落巴士甚至跌到地上。

另外,由于隔槽之间的距离都是定死的,并且巴士为了兼容最厚的设备,隔槽的宽度几乎都大大超过了当前市面上主流手机的厚度,导致的结果就是,即便空载时的巴士设计是对称的美好的,但是摆上了设备之后,隔槽对于手机的束缚有限,手机在巴士里就无法「扶稳坐好」了,东倒西歪其实反倒有点辜负了巴士本身的颜值。



当你同时充10只设备时选择巴士,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想必就是巴士的优秀散热水平。巴士本身具备了动态调配电流的机制,即便需要对10只设备“火力全开”时,两边和底部的散热口就可以感受到其不一般的散热功力。在当前熔炉一般的杭州三伏天,充电巴士的表现出乎意料地好,并且全程最多只能听到风扇的细微声响。




所以最终还是回归到充电巴士为何存在的终极奥义。他真的适合被一眼相中带回家摆到书桌或储物架中当成数码玩物的收纳和充电站吗,或许并不适合,槽位不防滑、缺乏线材管理,让我对于主力机,依然是每天的床头两条独立USB线缆搞定;而对于自己收藏的数码玩物,可能还是主要时间在抽屉或书桌的固定位置,偶尔找出单独线缆挨个充电。

而巴士的定位,本质是一台专业级的10口USB充电站。或许那些隔槽压根只是巴士上的「贴纸」一样无关痛痒的东西。它的核心,是在10台设备同时充电时,提供安全(不过充)、智能(匹配功率)、稳定(散热牛)的解决方案,不管这些设备是同时被不同人拿着,还是临时摆放在巴士上,他都能可靠地完成任务。并且在夜深人静关门打烊时,还能安静地做一个美好的陪衬。我想,这大概就是「好公共工具」该有的样子吧。


评论